【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西湖公園】為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郡守嚴高所鑿,唐末就已經是遊覽勝地 ;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繼位,在此建造亭、台、樓、榭,湖中設樓船,西湖成為禦花園﹔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為西湖公園。
【濱江路】、【歷史文化長廊】位於閩江公園南園防洪堤外側,全長1800公尺,採用不同色澤的花崗岩製作成的文化石裝飾。是目前國內最長、完整反映一個城市歷史、將歷史碑文與裝飾浮雕藝術相結合的作品。
【湄洲媽祖廟(含電瓶車)】相傳為媽祖林默娘升天之地,亦為台灣媽祖廟之祖廟,香火鼎盛。此貌不驚人的小島因媽祖廟而聞名暇邇,每年媽祖誕辰,散佈於各地的信徒均會回到媽祖的故鄉進香朝盛。
【開元寺】為黃守恭獻地所建,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該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3年),改名開元寺。該寺名僧輩出,寺內有名聞中的東西二塔等景觀。目前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東西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崇武古城】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武古城整個園區彎延在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12個金黃沙灣沙質軟又細膩,還有著名的岩雕「天下第一龜」,除了少數部份是人工雕著的,其它部分完全是天然侵蝕的,尤其是在漲潮的時侯就像一隻海龜悠遊在海面上,栩栩如生。
【華安大地土樓群(含電瓶車)】
為華安縣內最著名的土樓群,主要由二宜樓、南陽樓和東陽樓三座土樓所組成,樓主均為蔣氏家族,乃康熙及乾隆年間所建的大型土樓。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南陽樓設有「福建土樓博物館」,東陽樓則有最宜居住的讚譽,樓群被蜈蚣山、大金面山、虎形山、大龜山、獅子山所環抱,北面為農田,兩條小溪穿過村莊於二宜樓前匯流,蔣家依據山勢建成方圓不同的土樓,讓三座土樓有著「蜈蚣吐珠」二宜樓、「獅子踢球」南陽樓、「獅子踏印」東陽樓的雅號,堪稱是堪輿風水的經典傑作。
【老院子景區+閩南傳奇秀】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項目是山東華夏文旅集團斥資22億元打造的一部文化鉅作,一期項目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及神遊華夏大劇院兩部分,2015年7月將正式對外開放。 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通過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講述'下南洋'幾代人的生活、創業經歷,景區集觀賞性、體驗性、文化性於一體,從多角度展示閩南當地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以及尋根溯源的始祖文化。走進漁村老院子,尋跡閩南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鐘鼓山+纜車】景區旅遊觀光纜車觀賞可觀廈門全景,景區內樹木蔥鬱,高低錯落有致,山上怪石嶙峋,景色別有洞天,稱的上是廈門島內的天然大氧吧!再則,廈門島內唯一戰爭遺留的原始坑道、戰壕及風動巨石更讓人回憶起以往。纜車遊覽到中間站,設有觀景點!經過82米情人橋,到達山頂船型建築物—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是休閒觀景的最佳位置.“泰坦尼克”總面積1千多平方米,是一艘仿泰坦尼克的船型建築,“泰坦尼克”地處國家4A級風景區萬石植物園鐘鼓山頂,可以鳥瞰整個廈門市海景、並配套纜車作為代步交通,是情侶、家人周末、節假日休閒、放鬆、陶冶情操的最佳選擇地。
【南普陀寺】有〝千年古剎〞之稱,位於五老峰山下,比鄰廈門大學。它始建於唐代,為閩南著名古剎之一,因奉祀觀音為主,又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
【海上明珠觀光塔】坐落在東渡狐尾山頂,集氣象災害監測、科普教育、旅遊觀光和夜景功能為一體,尤以其觀景功能的獨到地理優勢,成為鳥瞰廈門的最佳觀景點。塔樓為花瓶狀,共19層,頂端海拔高度195米,是廈門市第一座投入使用的鋼結構建築。裙樓有天文、氣象科普館,天象放映廳。淺綠色鋼化玻璃外牆,把塔樓映襯得美麗多姿,現代化的光電技術,讓塔樓為廈門的夜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塔頂的雷達天線罩,遠眺猶如一顆明珠。如今,塔樓已成為廈門市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
【曾厝垵】一座背山面海的小漁村,古老的風俗信仰和個性客棧、小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這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漁村也是閩南文化保持最好的原生態自然村。曾厝垵在廈門美麗的環島路上,現在已經成為文藝青年集中地,背包旅遊者的必去之地。在這裡,你可以一邊聞著淡淡的海水的味道,一邊漫步在那些小巷道中,或許會有一場驚喜的偶遇。巷弄間除了文青小店外,也有者許多的道地小吃店。在這兒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內涵、不同的飲食可以滿足大多數遠道而來的貴客。
【環島路】沿途會經過大海、沙灘、彩色路面、青草、綠樹,構成了一條美麗的海濱走廊,優美的南國風光,使人心曠神怡,站在“一國兩制,統一祖國”的大字面前,大小金門諸島近在咫尺,讓人頓生祖國統一之悠思;環島路規劃得相當合理,環境優美。全長近30公里,其中彩色路面示範段長 4公里,紅色路面材料由無色瀝青加紅色礦粉與紅色石料調配製成,是唯一的彩色瀝青路面,環島路臨海見海,設計與綠化獨具匠心,藝術性強,將大海、沙灘、綠地完美的融於一體,是廈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莒光樓】位在金城鎮西南,下臨莒光湖,背擁豐蓮山餘脈,面浯江溪出海口,外聯建功嶼,佔地兩千餘坪,風景秀麗。遊客登臨頂樓,近可一覽後浦 (金城市區) 全景、浯江海潮,遠可眺望建功嶼、烈嶼風光及大陸山河。莒光樓的造型概念,源自於古典建築的做法,但具新意的比例調整與形式轉化,使得整座建築呈現雄渾的氣勢。莒光樓作為戰地精神的象徵,繼承了南京《首都計劃》的中國固有形式,轉化了傳統城牆城市的角樓建築,讓這棟代表當時金門的大門,一方面象微「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戰地精神。
【翟山坑道】位於古崗村古崗湖東南方翟山腹裡,於民國50年開挖,耗時五年,於55年3月22日竣工。原先主要做用係供登陸的小艇回轉及運補人員、物資用,後因本島之功能減退,於75年廢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997年接管維護;並於87年才正式開放民眾觀光,並成為金門縣重要的觀光景點。翟山坑道分為坑道及水道兩部份,坑道全長約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主體是由花崗岩石,坑道皆由人工一鑿一斧開鑿而成,工程雄偉媲美擎天廳;水道呈A字型,全長357公尺,寬約11.5公尺,高約8公尺,可容納42艘小艇停舶。海浪澎湃,潮聲勢壯。
【水頭聚落】「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清末、民國初年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聚落風貌。
帶著滿滿的回憶及伴手禮專車前往金門尚義機場搭乘豪華客機返回台灣,結束這五天四夜豐富愉快的直航+小三通旅行。
我們已收到訊息,將會盡快與您聯繫